從古至今,戰爭打到最后拼的都是后勤,勝利要靠大量的物資來換取。到了現代戰場上,除了要比單個武器的性能和質量外,還要有及時的后續援助,這些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是左右戰場局勢和勝負的關鍵因素。在此過程中,運輸機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。
現代高技術局部戰爭,作戰節奏變幻莫測,戰場空間廣闊,而運輸航空兵則具備速度快、運送距離遠、不受地理條件限制等優勢。以1968年8月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為例,蘇軍出動350架運輸機,將1萬名空降兵突入前沿,僅6小時便占領首都布拉格,22小時控制了捷克全境。此后,蘇聯在歷次軍事行動中都大舉調用運輸航空兵,在戰場上起到了關鍵作用。在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的戰爭中,蘇軍空中機動和地面機動向配合,成為一支危險的作戰力量。
比蘇聯還要注重空中運輸力量發展的國家是美國。在1972年越南戰爭、1973年中東戰爭、1989年入侵巴拿馬、1991年海灣戰爭等歷次軍事行動中,美國的空運力量都為贏得戰爭發揮了重要作用。
中國奉行防御性國防政策,這決定了我國不會進行遠離國土的大規模戰爭。但是在和平的環境中,我國航空運力還是應該滿足國防建設的要求,能夠快速將武裝力量、人員物資投送至指定區域,以保障國家安全;此外,在搶險救災、應急保障方面,運輸機同樣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。
在運-20到來之前,我國的空軍運輸力明顯不足,長期以來僅有為數不多的運-8、伊爾-76可供使用,這樣的窘境顯然與我國空降兵部隊機械化、摩托化、現代化發展的趨勢不相符。因此,我國研制一種新的大型運輸機便迫在眉睫。
2007年6月20日,072工程立項,運-20的研制正式開始。2013年1月26日,運-20首飛成功;2016年6月,運-20正式服役,標志著我國空軍戰略投送能力邁出了關鍵性一步。運-20有個響亮的名號――鯤鵬:鯤之大,不知其幾千里也;鵬之背,不知其幾千里也。在軍迷眼里,運-20還有一個綽號:胖妞。
毫無疑問,在運-20服役后,我國的大型運輸機隊伍得到了有效的充實。運-20采用常規氣動布局,最大起飛重量220噸,載重66噸,可在復雜氣象條件下執行各種長距離空運任務。此外,運-20短跑道起降性能優異,它的列裝也象征著我國空軍的投送能力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。
目前而言,運-20使用的是在俄制D-30發動機基礎上改進而來的國產化渦扇-18發動機,該發動機涵道直徑小,推力弱,因此不得不忍受“小馬拉大車”的窘境,限制了運-20性能的發揮。不過,隨著后續渦扇-20的成熟,運-20將和渦扇-20形成“黃金搭檔”,在油耗、運力、航程等各項性能上獲得更優異的表現,搞定了新型發動機之后,運-20的能力將會更上一層樓。
或許,有人會拿運-20和世界最大的運輸機安-225作比較。安-225建造于前蘇聯時代,現屬于烏克蘭,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最大的運輸機,并且僅此一架。當時,蘇聯設計這款戰機的目的只有一個:運載暴風雪號航天飛機。蘇聯解體后,該項目告一段落,安-225便成為專門運輸超大件貨物的商業飛機。
在運力方面,安-225最大起飛重量高達640噸,比運-20高420噸;載重量250噸,比運-20高184噸。該飛機機身龐大,可攜帶很多油料,具備超長的續航能力,即便在滿載的條件下,依舊可以續航2500公里,出色的性能讓我國的航空愛好者羨慕不已。不過,我國到底需不需要這種超大型運輸機呢?
毋庸置疑,無論軍用還是民用,類似于安-225這種的超大運輸機都有著一定的市場需求,但是這個需求很小,小到不足以維系該運輸機項目的研發生產。盡管安-225貨艙尺寸大,運載力強,但是在軍隊的使用中,這些優勢并不具備很高的吸引力,因為類似于C-5、C17、C-130等運輸機就足以滿足大多數的運輸需求。
另外,安-225還有一個缺點。由于其體積龐大,重量驚人,因此對飛機跑道的要求非常嚴苛,只有飛行區等級達到4E以上的機場跑道才能起降;而軍用運輸機經常要在野戰機場起降,受到場地限制,飛機要有短距起降能力,因此噸位較低的運輸機反而對跑道適應性較強。安-225的靈活因跑道而受到限制,很多時候并不適用。